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开启左侧

动机与人格: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

[复制链接]
查看: 1046   回复: 0
发表于 2021-9-1 10:47:2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需要层次理论是马斯洛心理学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,也是《动机与人格》这本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。

需要层次理论
到底是“需要”还是“需求”?
书中翻译的是“需要层次理论”,但是我看网上都流行的是“需求层次理论”,英文原文为“hierarchical theory of needs”,这里就不纠结到底是“需要”还是“需求”这种学术问题,你懂我意思就好。
理论简介
人会有各种欲望,各种需要,马斯洛对这些需要进行了分层,这里以最为常见的五层金字塔模型为例:




实际上,我在书中并非看到任何金字塔模型相关的描述,网上流行这个金字塔模型很容易让人误解,以为先有底层需要,再有上层需要。实际上不同层次的需求可能同时出现,只是哪一种更占优势(即优势需求)而已。通常是当一种需要得到一定程度满足后,就会有更高级的需要,这种高级需要会“抢占大脑资源”成为新的优势需要,并转化为动机,从而支配人的行为,所以下面这张图其实表达的要更恰当一些:




每层需要的具体含义这里简单解释下:


  • 生理需要:生理需要在所有需要中占绝对优势,这些生理需要相互独立,但又并非彻底独立,因为人是由各个机体组成,但同时又是一个统一个体。
  • 安全需要:安全,稳定,依赖,对体制、秩序,法律,以及被保护的需要。
  • 归属与爱的需要:前两者算是个体需要,到这里就上升到了个体在群里之间的需要。和他人之间的关系,在他人心中的位置。
  • 尊重(自尊)需要:对于他人的看法,尊重,对于实力、成就,独立和自由的需要,对于名誉,地位,荣誉的需要。
  • 自我实现的需要:即使上述需求都能满足,我们通常又会出现新的需求(除非个人正在独特的干着他所适合干的事情),自我实现可以归入对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,这种倾向可以使人越来越独特,成为他所能够成为的一切。满足这一需要所采取的方式因人而异,比如有的人想成为理想的母亲,有的人想成为杰出的画家等。


想一想生活中的各种需求,确实可以通过这个模型解释,比如:


  • 每天吃喝拉撒是基本生理需求;
  • 但是今天吃饱了还得保证明天也能吃饱呀,所以更高级的安全需求出现了:要捧好工作饭碗,挣更多的钱,维持生活稳定;
  • 等你每天衣食无忧了,这个时候更高级的爱与归属情感诉求出现了,毕竟人是社会性动物,需要找到归属感呀,比如谈恋爱,找基友,加入兴趣圈,找到归属感;
  • 之后更高级的尊重需求出现了,因为只有归属感还不行,还要让大家都能尊重我,看的起我,肯定自己的能力和价值,然后自己就会尝试变得更NB。
  • 假设你真的变得很NB了,成了人群中最靓的仔,这个时候很可能会产生“无敌是多么寂寞”的错觉:既然一个能打的都没有,那只能跟我自己打了,于是更高级的自我实现需求就出现了。


乍一看确实是这么回事,但仔细一想这个理论经不起推敲:比如像印度苦行僧,可能从生理需求直接跃迁到自我实现级别了。实际上马斯洛自己也说过不是所有的需求都满足这个层次模型。这个模型不具备绝对统一性,但是具备普适性,即能符合大多数健康人的价值观,因此对健康积极的心理学还是很有研究价值的。


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的差异

书中列出了16点差异,有几点特别有意思:


  • 越是高级的需要,对于维持纯粹的生存也就越不重要,剥夺高级需要不会像剥夺低级需要更容易引起应激反应。(这一点对于资本家剥削打工人有极大参考价值)
  • 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发更合意的主观效果,更深刻的幸福感,宁静感,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,生活在高级需要的水平上,意味着更大的生物效能,如更长寿,更少的疾病,更好的睡眠等等。(所以不要以为有钱人过的日子没有穷人的日子简单幸福,通常他们不仅比穷人有钱,更比穷人幸福)
  • 高级需要的实现要求有更多的前提条件,更好的外部条件,那些两种需要都满足过的人,通常认为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更有价值,更接近实现自我。(这一点很容易导致文化冲突)
  • 需要的层次越高,爱的趋同范围也就越广,受爱的趋同作用影响的人就越多,爱的趋同的平均程度也就越高。(爱的趋同是指,多个人的需要融合为一个单一需要的优势层次。举个谈恋爱的栗子,比如两个相爱的人,对方的需要,很可能就是他的需要,这就是爱的趋同。比如女朋友想买包,买包她开心,她开心你也开心对不对?)
  • 追求高级需要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健康趋势,一种脱离心理病态的趋势,高级需要的满足,具备有益于公众和社会的效果,并且会导致更伟大,更坚强,以及更真实的个性。


总结下来就是:高级需要就是好!你好我好大家好!这种积极导向的心理学理论,会产生积极的价值观导向,在达尔文“生存价值”之上,建立起了“成长价值”,他不仅有利于生存,同时更有利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。


需求波动理论


马斯洛要是学过物理,可能就不会用层次理论表述,而是波动理论了。你看需求是不断变化有起有伏,同时又可以叠加,而波,刚好符合这个模型。
以吃饭这种基本生理需求为例:y轴代表需求满足强度,x轴代表时间。早上起来肚子饿了,吃饭需求逐步加强,当你吃完早餐后强度下降,等到中午又上来了,循环往复,如下图:




但人实际上是需求复合体,所以实际上人的需求欲望,应该是各类需求波段的叠加:

通过最终的波形图,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需求满足强度,一天/周/月/年哪些时段是欲望比较强的,哪些是比较弱的。个人之间的波形又可以他人波形进行叠加,如果能触发共振,说明两人锲合度就很高,值得深交。通过对波形图的研究还以用于指导个人规划,推测出人的情绪高峰和低谷。


比如小明周末要和女朋友约会,那么可以预测白天对于爱的需要会得到满足,所以白天到达波峰;晚上由于各回各家,那么可以推测出小明得不到满足,晚上爱的需要便跌入低谷,类似下面的sin函数:




当然生活中各种影响因素很多,波形图仅做预测。假如周末当天小明看到女朋友还和别的男生在一起,可能白天就跌入波谷了。这种意外也可以通过函数变换来解释,比如对函数求导,sin变cos,高峰变低谷。但是低谷只是暂时的,要相信过段时间后又会回到波峰。
因此,通过波动模型,可以很好的将心理学理论和数学理论结合起来,具备更科学的研究价值,我们还可以......好了我编不下去了,这个波动理论纯属我YY,跟马斯洛没有任何关系,还是说正经的。


动机与人格

人的内在需要决定了动机,动机支配行为,行为塑造了人格。如果不建立一套良好的需要层次模型和价值体系,那么人格就会收到影响。马斯洛认为任何真正需要的满足都有助于性格的形成和健康发展,这对我们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指导价值。
比如鸣人从小就缺爱,没有归属感,这就导致了他从小喜欢搞恶作剧博大家关注的人设。相反,如果需要过于满足也会出问题,近来年生活水平的提高让我们看到了物质生活富裕所导致的疾病,其症状包括厌倦感、自私自利、自以为是,以及“理所当然”的优越感。假设我们从小就让孩子各方面得到充分满足,则很容易形成溺爱。这种满足很可能形成一种叫“超越性病态”的东西,这会让生活中缺乏价值感、意义感和充实感。因此哪怕所有的基本需要都能满足,依然解决不了归属感、价值体系、人生意义等问题,现在的00后,10后跟80/90后比明显要躺平很多,从需要满足的角度来看也可以得到一定解释。要解决这个问题,就得培养人形成一种从低层次不断向高层次需求发展的趋势,最终找到自我实现的方式。


自我实现

我曾以为,但凡达到自我实现层次的人都不是一般人,那得像袁隆平院士一样,有着杰出的贡献和伟大的理想。但实际上,只要是个健康的人,都会有自我实现需求并存在一定程度的满足,关键是要找到目标。
马斯洛通过实验研究,对自我实现的人总结出了19个特征:




为什么是这19个我也很迷惑,因为这些特性并不正交,看起来有些玄乎。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,自我实现的人,确实比普通人要更有魅力,市面上很多自我学习的书,多多少少脱力不了这个框架。很多心理学是建立在对临床病人的研究,即对有缺陷、发育不全、有精神病人的的研究,这样只会产生残缺不全的心理学和哲学,而马斯洛对于正常的,健康的,自我实现的人的研究,则变的更具普遍意义,更具影响价值。

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 © 2001-2018 Comsenz Inc.